“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 学科基本情况
东北农业大学于1958年在国内最早创建食品加工学科,该学科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动物性食品科学博士点学科。2000年,食品科学学科获批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黑龙江省A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03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国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畜产品加工工程和食品发酵工程5个二级学科。2017年9月,教育部批准学校“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学科群”入围“双一流”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被列入学科群建设学科之一。11月,黑龙江省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2022年,再次作为一流学科的支撑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我校食品学院建设和发展,一直秉承“真诚、朴实 、博大、创新”的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食品产业,尤其是乳品、大豆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本学科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 4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17个。拥有一支以国家级人才计划教学名师、特聘教授、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五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行业、学会奖30余项;SCI收录论文9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包括中科院一区论文350余篇(封面论文16篇),二区论文460余篇,EI收录 480余篇,中文核心400余篇;主编出版高水平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117项,转化成果31项。
本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东北地区畜产和粮食资源优势,在乳品、肉蛋和大豆科学领域,尤其是乳品营养安全与品质提升技术理论、乳功能组分挖掘、乳基配料与婴配乳粉创制、大豆加工共性高新技术及分子互作与加工特性应用基础研究、肉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理论、禽蛋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理论创新及生产关键技术等研究方向上独具优势和特色。
目前本学科共有教授38人,博导39人。可用于本学科办公和实验室的面积超过8700平方米。
(二) 主要研究方向及导师队伍
1.食品科学相关方向(主要包括:乳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化学与食品营养、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
合作导师队伍:姜毓君教授、李晓东教授、侯俊财教授、姜瞻梅教授、李春教授、张英华教授、满朝新教授、郭鸰教授、田波教授、李艾黎教授、张莉丽副教授。
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相关方向(主要包括:大豆蛋白工程、油脂工程、淀粉工程、粮食加工与贮藏工程、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合作导师队伍: 江连洲教授、李杨教授、于殿宇教授、隋晓楠教授、李良教授、程建军教授、王喜波教授、王中江教授、郑环宇研究员、齐宝坤副教授、谢凤英副教授、王欢副教授、郭增旺副教授。
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相关方向(主要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品质提升、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蛋制品深加工及高值利用、食源基功能活性包装、果蔬深加工及贮藏保鲜)
合作导师队伍:迟玉杰教授、张秀玲教授、韩建春教授、张华江教授。
4.畜产品加工工程相关方向(主要包括:肉品加工工程、乳品加工工程、畜禽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畜产品营养与安全)
合作导师队伍:孔保华教授、刘骞教授、许晓曦教授、夏秀芳教授、陈倩教授、刘昊天副教授。
5、食品发酵工程相关方向(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食品发酵工程、传统发酵食品、益生菌及肠道菌群)
合作导师队伍:孟祥晨教授、刘丽波教授、刘飞研究员、李柏良教授。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