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时代楷模黄大年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黄大年的精神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与深沉的思考。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坚守和信仰显得尤为珍贵。黄大年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唤醒了这个时代对共同价值的认知。向黄大年学习,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价值表达。东农从不缺少“黄大年式”的好教师。行走在东农校园,许振英、王金陵、骆承庠……这一尊尊雕像和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沉淀了东农人的精神内核,形成了东农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学校又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东农人,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或立足三尺讲台、言传身教;或勇攀科技高峰,矢志不渝。他们用一颗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他们对教育、对学生、对科研的信念,他们用行动传承并丰富了东农精神的内涵。近期,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东北网、《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三家媒体对我校2017年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在校园网、校报、官微等媒体平台推出“学习黄大年 东农有榜样”专栏。以期通过这些新时期东农的榜样来不断凝聚、继承和发扬东农精神,希望通过榜样之光,照亮东农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也激发出全体东农人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食品学院院长江连洲教授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穷,过年吃上香喷喷的豆腐是很奢侈的事,至今留下很美好的回忆”“真正从事大豆研究后,发现它浑身上下都是宝”“未来通过大豆产业发展,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开路,为人类健康造福。”冬日,在一个下过雪的午后,记者在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连洲院长办公室听他讲述他的大豆经。
从小时候令人回味的那一抹浓浓的乡愁到学成后立志科研报国的情怀,再到守护百姓舌尖安全的一份责任,江连洲30载甘做中国大豆食品研究的“坚守者” 坚守30余载,躬耕中国大豆加工研究的沃土。
——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瓶颈
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中,大豆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大豆加工有2000多年的历史。”江连洲说,“在已知的豆科食物中,大豆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最丰富也是最廉价的食物来源。大豆不仅是我国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的主要原料,而且是畜牧业重要的饲料来源。40%的食用油和60%的蛋白源均来自大豆,大豆是保障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国家食品安全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末,江连洲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会上,国外主办方自豪地向他提起,该国的大豆精深加工技术先进,并说中国是他们的消费大户,他们的蛋白和磷脂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特别高,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垄断。主办方骄傲的语气刺痛了从事大豆研究的江连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扭转这种局面。
“那时候我已经不年轻了,但那种不甘心的感觉,直到今天还深刻地记在心里。”江连洲说。
当时,国内做大豆精深加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什么能借鉴的经验。江连洲只能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摸索、探求。
那时候,他几乎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候干脆睡在实验室,连家都不回。
自1996年开始,江连洲带领他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后来加入的食品学院研究团队与其他单位共同合作,历时15年,在“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开展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连续浸提浓缩蛋白、功能肽生物制备、乳清废水动态膜超滤、生物酶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和蛋白及副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研究与应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大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显著提升我国大豆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和团队的两项技术成果“大豆磷脂深加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和“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捧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硕果纷呈,应用效益巨大,荣誉也接踵而至:由于为我国大豆科技和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江连洲陆续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领军人才等学术兼职。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
——守护舌尖安全 为百姓健康造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营养、安全、健康、美味,是当今老百姓对于食品的追求。其中,食用油作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品,已经成为人们寻求健康饮食、健康生活主要元素。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主要以压榨法和浸出法为主。压榨法的油料资源利用率较低,增加了企业成本;浸出法在制油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造成残留,制油时的高温高压会产生如反式脂肪酸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江连洲教授介绍说。
为了让老百姓吃到更健康、放心的食用油,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江连洲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高效环保的食用油制取新技术。
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与开发,江连洲主持完成了“生物酶法联产植物油脂与蛋白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油料生物解离同步提取功能蛋白等关键技术,首次提出蛋白质柔性化加工理论概念,破解油料生物解离机制,获授权发明专利52项,发表论著190余篇,建立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与蛋白技术体系,开辟了油脂绿色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该项目获得2014年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颁发的2016年全国唯一一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江连洲教授介绍:“这种制油法颠覆传统制油的技术,通过生物酶将大豆中的油脂解离出来,不需高温高压,也不用有机溶剂,完全避免了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及有机溶剂的残留问题。在生物酶法制油过程中,不会破坏油脂的化学结构,也不会让油脂中的营养成分流失。蛋白质会分解成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多肽,对人体健康更为有益。采取生物法提取豆油,不仅油的品质高,而且得到的大豆蛋白不会变性,再从中提取可溶纤维、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从根本上将大豆资源充分利用好,使其产生更高的价值。”
据了解,江连洲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新技术装备已在全国21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包括山东省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万得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北大荒绿色健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公司等,累计创经济效益64亿元,其中9家企业近三年新增利税7.1亿元,创汇2.1亿美元,节支4600万元。
“大豆的精深加工链条是很长的,大豆价格一吨是3600多元,加工成豆油可以增值一倍,经过深加工提取卵磷脂等营养物质会增值十几倍,如果再分离出蛋白肽、异黄酮、皂苷等做成保健品,一吨就可以卖到几十万元。”江连洲给记者算了一本“大豆账”。“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利用大豆中蕴含的营养物质提高它的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出它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带动整个中国大豆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为人类健康造福。”江连洲教授说。
——培养人才梯队 做学生引路人
“有一种态度叫兢兢业业、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有一种引导叫循循善诱”,这就是长期以来学生们对江连洲教授的评价。
2016级博士生王欢从硕士期间就师从江连洲教授,老师对科研的执着付出和让她感受最深,触动最大。“一直在团队中跟老师做科研,感受到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老师平时的生活路线非常固定和单一:家、实验室、出差调研。科研工作者没有假期,虽然已经放寒假了,但你看我们实验室人比平时还要多,老师就在我们隔壁,假期也总能见到,看到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王欢说。
在博士生丁俭眼中,江连洲教授亦师亦友。“老师平日里特别随和,像长辈一样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但是在科研上,对我们要求又非常严格,比如做重复试验,正常做两次就可以,但为了检测数据更精准老师要求我们至少要做3次。虽然老师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对于我们提交的科研论文,特别认真负责,逐字逐句的修改,甚至标点符号都给我们标注出来。最近针对论文中‘和’‘与’’‘及’三个字应用不准确的问题,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堂讲解课。”丁俭说。
“老师常说搞科研不仅要认真严谨,更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做科学研究不一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江连洲老师的话一直鼓励着丁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易放弃。
作为一名师者,江连洲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植物蛋白工艺学》、《大豆与人类健康》、《大豆加工新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等本硕博课程9门。无论是重复课程还是新开课程,前期准备充分,不断充实更新,注重授课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和质疑精神。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此外江连洲教授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主持完成各级教改课题15项,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主讲的《大豆与人类健康》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编写的《植物蛋白工艺学》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植物油料生物解离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等。
(撰稿/张士英 王拾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