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食品学院首届“骆承庠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食品实验楼315多功能会议室举办。大赛在学校工会、教务处指导下,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国乳业泰斗骆承庠先生“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治学精神,以“推动教学创新、建设一流课程”为主题,以乳品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和“金课”建设为契机,聚焦教学创新,落实以本为本、推动课程思政、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积极熔炼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竞赛奖杯
竞赛评选由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部分评价指标组成,共有8位青年教师参赛。校工会副主席宋颖、教务处副处长彭胜民、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潘俊波出席大赛并担任评委,担任评委的还有省级教学名师、食品学院副院长李晓东、副院长刁铁军、副院长侯俊财、实验中心主任郑冬梅、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王喜波、粮食工程系主任李良、乳品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艾黎、食品科学系副主任陈倩。竞赛由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钱芳主持。
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钱芳主持竞赛
创新教学理念:用“思政”推动“理论”,让技术“火起来”
王欢老师讲授的《大豆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用“国家安全”引出大豆加工技术在创造价值、发掘产能到挖掘技术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直观展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紧迫感。
孙方达老师讲授的《香肠类制品的加工》,用10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巧妙的给肉和加工技术增加了感情色彩,并用工艺找回了“妈妈的味道”,用技术阐释了国家的强大。
创新教学设计:用“启发”引导“互动”,让知识“动起来”
李柏良老师讲授的《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用直观的动画讲述细菌微生物的一生,启发大家对细菌生长曲线不同时期各种变化的无限遐想。
孙晓萌老师讲授的《绿色食品作物生产》,用绿色食品作物生产的界定与分类,引申为生产中要如何保障和保护这份“绿色”。
创新教学方式:用“思考”回应“感官”,让工艺“亮起来”
张文涛老师讲授的《葡萄酒品尝》,将商业品尝和技术品尝在思考和回味的审视下,系统体会酒文化在主客观统一中的评价指标。
杨晓雪老师讲授的《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以解决食品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设问,用诱变育种的“前尘往事”,生动解读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创新教学内容:用“过程”丰富“流程”,让模型“转起来”
刘璐老师讲授的《乳品工艺学-干酪》,用灵活的问答和直观的生产线走向,将繁琐的干酪生产技术巧妙归类,激发了听众对再制干酪的浓厚兴趣。
王旭老师讲授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用普遍案例将复杂的标准制定原则和程序简化为具体的环节,并将不同变量融入其中,给固定的条款增加了逻辑的魅力。
8位参赛教师精彩授课
8位青年教师时而愉快发问,时而慷慨激昂,他们精心的备课和精彩的展示,一次次打动了现场观摩的师生,也给评委和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乳品工程系刘璐老师荣登榜首,其他几位教师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刘璐老师将最终代表食品学院参加全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省级教学名师、食品学院副院长李晓东教授总结点评
赛后,李晓东在总结点评中谈到,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大学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教学创新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要注重本科教学的逻辑性、启发性、学术性、前沿性。青年教师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教书、饱满的热情去育人,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还向参赛选手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找准授业重点,注重理论拓展,加强生产实践;二是不光要做好论文大报告,更要能讲好科普小报告;三是要聚焦课程思政,传承好骆承庠先生教育理念并融合好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